最近当当有个影响力作家评选,我有幸成为候选人之一。之前主编通知我参加活动时,我内心充满挣扎。
活动须知上,希望作者能录一份口播,我拒绝了,上交照片已是我跨出舒适圈半步,再大我就不跨了。
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写作爱好者,只想通过文字和读者打交道。
出书是写作者的愿望,但宣传中往往希望我十八般武艺都会,上得了直播,录得了口播,可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也不擅长做。
这几年来,有个疑惑经常困扰我,人要不要积极跨出舒适圈,由此,我在脑里举办过一场辩论赛。
正方辩友:
这两三年我过很舒适,背后就是我一次次跳出舒适圈换来的。
大学拎包去义乌实习,毕业拎包去深圳闯荡,忙碌生活过够了,切换成轻松生活,换个节奏慢的城市享受了一段时间,担心丧失竞争力,又开始业余写作。
反方辩友:
你的舒适圈,根本不是固定的。
很多人给自己贴个“社交恐惧”的标签,这人说话不好听,下次少聊天;那个工作不适应,干脆不做了。
太宠着自己,太惯着自己,只待在舒适圈里,那么你的舒适圈会逐渐萎缩,你也会逐步退化。
最后得出折中方案,人进入舒适圈后,先舒服段时间,当觉得日子也没那么舒适后,再稳中求进地扩大舒适圈。
扩大的最佳打开方式就是:定期踏出舒适圈半步。
具体怎么操作?我的经验如下。
确定舒适圈的圆心
我的电脑开机照片,对我有激励意义,是张眼里有人影的企鹅照。
看到照片,出于好奇,我去了解摄影师背后的故事。
摄影师顾莹,曾是前中国滑翔伞国家队队员,四次获得全国滑翔伞女子冠军。
后来她滑翔时意外受伤,休养期偶然拍到珍稀鸟类,就从拍鸟类开始,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。
我曾纳闷过滑翔伞运动员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行业跨度太大,原来顾莹父母都是空军,她从小喜欢像鸟一样在空中自在翱翔的感觉。
自己能飞时自己飞,不能飞后定格下鸟儿飞。
在我看来,顾莹舒适圈的圆心,大概是飞翔,甚至可以延伸到渴望自由或热爱自然。
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,给人提供的选项繁杂,很多人成为斜杠青年,既有副业刚需,还能释放潜能。
可看到有人拥有七八个斜杠身份,而且身份彼此之间,没有某一两种核心技能做串联,很容易让人质疑这个人每个斜杠的专业能力。
我赞同马东的这个说法:
斜杠不是加法,不是一些半吊子的能力凑在一起,就变得很强了;而是你最强的能力,在不同场合的应用,才叫做“斜杠”,“斜杆”是“单杠”的自然结果,前提是你的“单杠”一定要够强。
每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,人生有些阶段需要做加法,但更需要沉淀之后做减法。
根据你最擅长,或最热爱,或觉得最有意义的,找到舒适圈的圆心后,然后围绕圆心轰轰烈烈地展开舒适圈。
用专业巩固舒适圈
还以顾莹为例:
为了拍摄高原特有鸟种“红胸角雉”等珍禽,她驾驶越野车,独闯西藏两个多月,在深山中独守几个星期;
为拍摄地球三极,她蛰伏在南极、北极、青藏高原等极寒无人区中,等待拍摄对象的出现,拍摄了三年。
巩固舒适圈,需要专业打底,这个过程很熬人。
对顾莹来说,几天几夜不眠不休,吃没味道的食物,长时间在帐篷里安静地等待拍摄目标的出现,这些是铸就专业的铺垫。
而对我而言,工作中,等工作上手以后,需要看一本本枯燥的专业书,不管自己或同事遇到特殊案例,都拿来当作研究标的;
写作中,等写作顺手以后,需要抽调业余时间看书练笔,生活里多观察多体验,持之以恒地输入和输出。
舒适圈之所以舒适,是因为专业给的底气。专业,意味着你在这个圈子里,见过自己或别人更多的错误和失误,而且通常能搞定。
没有相当的时间来巩固,终究只是试水而已,不会有真正的舒适感。
找到舒适圈后享受一阵
网友曾问蔡澜:“怎样才能离开舒适圈?”
蔡澜回复:“为何?”
蔡澜先生这两个字的答案,越品越精妙。
现在大家都喊着做着跳出舒适圈,有的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,而有的是因为没有方向感,没有安全感,别人跳自己也跳,不然就显得不与时俱进。
有天我在网上看到,有个毕业生通过一年多的复习考入体制内,上了两三个月的班就迷茫,看到各种“你所谓的稳定”之类的文章,陷入了放弃不甘,继续也不甘的境地。
进入舒适圈后,当然先要自己爽一把。
为什么要这么急于否定自己之前的判断和努力,终于得到碗里的东西,却马上想着锅里的东西,其实你根本还没有安静下来,细细感受碗里的东西带给自己的成长。
对我来说,我不想如此犯贱,努了多少力,加了多少班,付出汗水泪水,好不容易进入舒适圈。
一只脚才刚踏进去,转眼拔腿要跳出来,简直是对之前进入这个舒适圈所有准备工作的不尊重。
在舒适圈之外学习
读书会曾说过巴菲特的投资理念,只买自己看懂了的行业和公司,这是能力圈原则。
而“看懂了一个行业和公司”的定义是:能准确判断十年后这个行业是什么情况,以及十年后这个公司在这行业的地位。
世界上能赚的钱很多,但他不熟不做,不懂不买。他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只专注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。
所以当他购买苹果公司的股票时,被认为违反了自我原则。
但我恰恰觉得,这是他在舒适圈之外学习很长时间的结果。
一个人到底是要坚持原则,还是打破原则,是由原则之外的学习决定的。通过学习,扩大见识,加深理解,然后有了之前原则的修订版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体悟,当你意识到舒适圈没有哪哪都好,甚至束缚自己发展时,也先别忙着跳。
对像我这样相对保守理性的人来说,秉持的原则是:在能力圈里行动,在舒适圈外学习。
可以先踏出半步试试
有次何冰做客《圆桌派》被调侃,作为演员,拍个宣传照都别别扭扭的。
窦文涛说他心思都用在演戏上,现在签了经纪公司,也得接受现代娱乐工业的布置。
虽然拍戏是他擅长且热爱的,但是也得做些拍宣传照、走红地毯等不擅长且不热爱的事。
不用微信,不会电脑,从不化妆的他,在宣传期间也逐步学着去做,最后还去参加真人秀。
小半步小半步跨出舒适圈的他最后感慨,人到这世上是来经历的,干点自己没干过的事,丢人就丢呗。
很多人都面临着主体部分很喜欢,由此衍生出的枝叶部分不喜欢的处境,定期小跨步试试,有惊喜就再跨大步,太排斥则收回脚步。
舒适圈的圈,是自己内心的舒服边界。在舒适圈待着最舒服,而对于舒适圈外的事,要不要做会经历一番挣扎。
跨出一大步,大概率面临着不适应和恐慌,综合来说,通过之前舒适圈外的学习积累,跨出相对有把握的半步。
人生很多时候,不是主动离开舒适圈,就是被动离开舒适圈,不是你看不惯舒适圈,就是舒适圈看不惯你。
不想活得太节能,也不想活得太耗能,定期跨出有准备的半步,刚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