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远是我在深圳最早的同事,他的经历异常的丰富,所以觉得他挺适合学习写作。
3个月前推荐他参加网上的写作学习营,199元学费很爽快的交了,可仅仅过去2周,就再也没有声响,文章的更新永远停留在最早的两篇。
有意思的是,他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是写坚持的。
于是我问他原因,他回到:
事太多,没时间写,而且发现自己也不适合,半路出家搞不出什么名堂,算了......
他的回答并不让我意外,想想他这10多年丰富的经历总是和“算了”两字如此相关。
我们曾一起做知识产权代理,需要频繁和工商局、科技局等政府部门打交道,阿远做了不到1年就离职了,因为这些官老爷太难伺候了,算了......
后来,他去做寿险,可不到半年,又离职了。原因是:寿险太难做了,真正赚到钱的人很少,都是在忽悠人,算了......
再后来,他去淘宝上卖猕猴桃,坚持了8个月又撤了,他告诉我:现在淘宝生意太难做了,本来芝麻大点的利润,都交给快递公司和平台了......
差不多10年,阿远还没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,差不多10年,他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“困难杂货铺”,如果想了解哪个行业的难处,问问他,准能给你聊出点门道。
如果一定要把人为成两类,我比较倾向分为:做加法的人和做减法的人。
前者思考的出发点是:“我想要什么?”而后者则是:“我不想要什么?”
前者的注意力全然于目标,被石头绊倒了,爬起来,把石头揣兜里,接着跑。
后者的注意力聚焦在阻碍,被石头绊了,摊坐在地上,大骂石头不长眼,转回起点,再找条路。
其实这种做“减法”的人还真不少。
就拿上简书首页这事说吧,编辑审稿的数量,各板块的平衡、文章的认可与理解,都可能是造成拒稿原因。
可有些人并不从自身找原因,开始和编辑死磕,每每看到编辑发表的文章,总不忘在留言区撒上一泡。
“就这也叫文章?”“你恐怕根本不懂文学吧?”
说完这些,似乎才解气。
其实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已,一点意义也没有。
有这功夫,还不如去研究那些热文的写作方式,或者干脆多写几篇,通过的机率自然也高。
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门提问:在那些牛的人眼中,这个世界是怎样的?
有这样一条回答简短而深刻的话:
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沟通的,没有什么矛盾是不能解决的。
就我的观察,现实中也确实如此,成功的人各有不同,但总有一个共同点:
在思想上都笃信“方法总比困难多”,在行动上都有和困难死磕到底的傻劲。
而平庸的人往往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,他们似乎在刻意寻找困难,坐等困难出现,最终被困难打败。
然后安慰自己说:“原来选择真的比努力重要......”
人文科学中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有前提假设,否则很容易被断章取义。
就说“选择”这事,它的前提假设是:理性。
当你积累了一定信息,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后,选择这事才有意义。否则,就仅仅成了遇到挫败后,打退堂鼓的一种借口。
所以,你应该明白,一个工作10年的人离职与一个工作半年的人离职,在本质上是不同的。
如果你明白这个理,才能有往下谈的基础。
Angela Lee 曾经在TED论坛做过一次演讲:《毅力是成功的关键》。
她对多个孩子的成长经历进行追踪,发现预测一个孩子成功的关键要素,不是智商、外貌或体质,而是对待挫败的态度。
Angela Lee的发现其实并不令我们惊讶,仅仅是对正确观点的再次论证与肯定。
只是,人之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,怎么会有人全然醉心于受挫?这也太不正常了。
虽然Angela Lee并没给出答案,但我想并非是成功的人都不正常,而是他们应具有一些共通的心理表征。
根据广泛的阅读和对现实的观察,我总结了三条,这也许是打败畏难,通往进取的一条道路。
• 主动寻找意义
• 建立反馈机制
• 概率演化思维
01
为自己努力的事主动寻找意义。
我们经常会把坚持与放弃与意志力挂钩,但真实的情况是:意志力是不可靠的。
凡可以长期坚持做的一件事,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某样愉悦的东西,让我们兴趣盎然,欲罢不能。
正如心理学家爱德华·德西通过试验发现: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,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。
李笑来在其专栏中,曾大篇幅的谈到“坚持”这个概念,核心结论就是在他的字典中根本就不存在“坚持”二字,因为他做的事都是自己感兴趣,而不需要纠集“努力”、“坚持”这些勉为其难的元素来对抗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,如果你对所从事的事,压根一点兴趣没有,该怎么办?
李笑来的答案是:“赋予意义。”
他还举了一例子,他写专栏其实很枯燥和辛苦,但他决定把专栏收入捐出去后,这事就“生产了意义”。
因为按照价格倒推,他一篇文的价格就能帮助一百名大学生。这种意义让他根本停不下来。
笑来老师的境界着实让人佩服,但我总觉得,也许所谓的意义不见得就要如此的高大上,从小事着眼,可以理解为:把这件事和自己的价值关联起来。
正如,我的写作历程,一开始百无聊赖,差点放弃。
后来想到,为何不专注于职场写作?
因为我从事企业内训工作,要学习大量的职场知识与技能。通过边学边写的方式,逼迫自己将一个知识点延展、深化,学习效能自然提高。
同时,也能有效传播个人品牌。
你看,这样一举两得的事,自然意义非同凡响,兴趣自然也就有了。
这时,你应该明白,兴趣这东西有时并非一开始就有的,往往需要我们的塑造,万不可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,消耗了我们本来就不多的“意志”。
02
建立反馈机制。
游戏为何如此让人上瘾?
你也许觉得是因为精美绚丽的图面,或是酣畅淋漓打怪升级?
但根据神经学家的研究,最主要因素是“即时的反馈机制”,也就是你的每一次点击马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结果,正是这种机制保证了玩家的乐此不疲。
你反过来想,我们知难而退,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很多是由于没有反馈造成的。
没有反馈,那些“困难”就仿佛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的一潭深渊,让我们浮于情绪的表面,无法深入,无法具体。
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:设计反馈机制,把那些枯燥的事情,变的具有游戏属性。
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家冯唐,其文风古韵十足,这都源于他对史书的大量阅读。
难道读《24史》他真不觉得枯燥?
非也,而是他和自己玩了一个游戏:
把自己相像成当时的皇帝,只要书中出现大臣上奏,他就停下来,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决策,然后再和书中的记述相互对照。
这样,他不但提高了读史的兴趣,更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。
所以,当你看到那些强人不折不扣的坚持一件事时,千万不要以为他真的是在利用意志力,很可能仅仅是和自己做游戏而已。
03
概率演化式的思维。
很多时候,我们被挫败所伤,主要是因为挫败所带来的负面联想。
这时,降低自己挫败感的办法就是建立“概率演化式的思维”。
这种思维方式,能让你把每次失败仅仅当成整体进程中的一个数据,而不要赋予太多的负面意义。
我刚做销售的时候,主要靠电话推销,每每不是被冷漠挂断就是被粗暴喝止,没能成交一单,那种失败感,仿佛身体被掏空,想死的心都有了。
后来请教一位老业务,问他电话推销有没有什么技巧,可以让成交更容易?
他问我一共打了多少个电话,我说差不多20多个了。
他笑了一下说:技巧现在对你没啥用,人家一般打120个电话才会成交一个,你先打着吧......
于是,120个电话成了我的目标,而不去放大每一通电话对方态度所带给我的感受。
当我打到第88个电话时,终于成交了我的人生第一单业务。
而且,在不断的电话推销过程中,话术也在不断精进,最后我计算我的成交概率,发现基本都在1/50左右。
你看,往往是这样,一件很难的事,你只需要把它量化,把每一次行动都当成概率值上分母的一次累计,累计的够了,自然也就成了。
而且更重要的是,在累加的过程中,你会自行寻找最优化的方式,概率值也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演化。
当下的世界让人很焦虑,很多人都在倾其所有的注意力,努力寻找解析成功的方程式,但真相往往没那么复杂。
你也许仅仅需要一种食肉动物的本能:咬住不放!
毕竟很多人都是一有风吹草动,撒腿就跑的食草动物,所以成功的道路也并不拥挤。
就如Randy Pausch在他“最后的演讲”中说到的:
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,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,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,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渴望理想的人们。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,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