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年期间,和kitty下午茶时,大概是因为新公司的糟心事儿不少,她吐槽了整整5个小时。
新公司和kitty对接的一个员工,是一个35岁还在做专员的男同事。
因为这位男同事平时做事喜欢摆谱耍个性,加上不懂变通的工作风格也让双方的工作对接变得特别头疼。
用kitty的话说,“效率低就算了,连累别人这算哪门子事。奔四的人还在做专员岗位,难道不该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吗?”
Facebook的马克•扎克伯格曾说过一句话:我想强调年轻和技术的重要性。年轻人要更聪明。
很明显,相比于35岁的员工,企业永远更青睐于活力四射的年轻人。
而同事之间的相处就很微妙了,彼此的年龄话题或许是其次,但如果这个人光涨年龄不涨能力还是个工作上难以配合的刺头,那么,这种人造成为众矢之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。
事实是,35岁依旧爬不上去是发生在绝大多数人身上的。而职场,一直有它的定价规则。
在私企,人事招人只要是专员级99%不会考虑35岁以上的,理由如下:
从应聘者角度来看,35岁还在做专员工作,肯定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,要么是自己安于现状,没有上进心,要么就是没有突出的优点。在职场中奋斗了十多年,职位没有任何晋升,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。
从管理者角度来看,企业里面一般管理层也就30-45左右,有些晋升快的还有二十几的管理层,结果手下还有比自己年龄更大的专员,这种人该怎么管和用呢?是该叫你李姐还是该叫你小李呢?
从企业角度来看,35岁很多思维都已经形成了定式,上班摸鱼可能形成了习惯,很难适应新的企业的办事风格和文化,另外执行力,创造力肯定不如年轻人,此外人力成本还高,关键是年轻人又听话又肯做事又有朝气还便宜。
资本是残酷的,而自己没跟上市场的步伐,就是自断后路。
自古职场如青楼,不许楼里见白头。
社会中经济的优胜劣汰随处可见,这几年互联网大厂想方设法裁掉35岁以上员工的新闻不绝于耳,比如鹅厂之前劝退高龄员工的事。
每年时不时的轮架构调整,1985年前出生的非高层人员就要面临被“优化”。
今天90后看着80后无情的被淘汰,也许明天就是95后看着90后被淘汰。那时候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想到有一天,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这个世界进步太快,你稍停奔跑的脚步,再抬头看天时,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。
一边有人感慨时代不等人,另一边弄潮儿里并不乏80后,70后,甚至60后。
在一波又一波浪潮里,有人哭,也有人笑。
众所周知,35岁是一个分水岭,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因为“只长年龄,不长能力”而被职场淘汰。
15年过去了,连鸡蛋的价格都涨了至少一倍,茅台的价格涨了10倍,房价也翻了至少5倍。但是业务指标却几乎没有变化,员工的底薪也没有变化。
伴随着没落的板块,又怎么可能职场常青呢?
雷军说过:“站在风口,猪也会飞。”
问题是,到底哪里是风口,能不能主动站上去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勇气,有这个意愿,也有这个能力的。
如果注定逃不开“35岁的魔咒”,那在它来临之前,武装好自己。
而要想把自己活成职场常青树,还是需要保持终身学习。
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,晚了。
并不,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。
褚时健71岁入狱,74岁褚时健出狱种橙子,开始二次创业。
他曾经站在巅峰,又跌落到谷底。他乘了东风,又重归尘埃。
有人说,别拿褚时健85岁卖橙子的事当鸡汤,人家有早年的人脉资源基础云云。这不是鸡汤,而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经历。
早年有什么资源,也是早年努力的结果。
榜样本来就是稀缺的,道理也不足以指导人生,关键在于,你是否认同努力是必要的、奋斗是有意义的,哪怕结果远不如人家辉煌。
就像kitty那位男同事一样,被人在背后议论嫌弃的比比皆是。
职场上最容易被替代的,就是只会重复工作,而缺乏思路的人。
三流人生拼的是努力程度,二流人生拼的是学习力。那么,要想过上一流的人生,拼到最后,一定拼的是你的抗逆力。
文章来源于 三茅HR成长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