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自费打工”登上热搜。
一位网友称发完4666元工资,却计算出每月因上班多支出相近费用。工作一个月,干了个寂寞。
更有人月入几万,但除却租房还贷、吃穿住行、社交后所剩无几,甚至贴钱上班。大家纷纷调侃工作的意义,自嘲“只要我努力工作,老板一定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”。
在该话题的投票中,选择“正经历自费打工”的人数与反方之比约为10:1。
可见,“自费打工”现象不仅扎心,更具相当高的覆盖率,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处境,成为职场人亟待厘清的重点问题。
职场人为何会陷入“自费打工”的处境?
1、收入结构单一,抵御风险能力差
原公司行政专员小娄,转正后恰逢总部到分公司内部进行选拔,小娄跃跃欲试,期待更大的舞台。
宣讲会议结束,她凑巧听到主管对总监说:“小娄工作认真努力,但性格稍有偏执,建议留在分公司多历练后,再输送总部……”
之后一年,小娄被派往各个项目熟悉业务,可工作内容越下沉,小娄偏内向古板的性格就越难适应。本职发展不见起色,同事建议她尝试成本不高的副业,增加收入,也能多些底气。
她却对主管当年的话耿耿于怀,相信只要“死磕”下去,一切都会好的。
不料没过多久,公司受疫情冲击准备裁员,恰逢小娄因心态不佳频频出错,不幸登上了裁员名单。既往工作成绩平平,加上没有额外收入加持,“吃老本”长达半年才找到新工作。
“只要能力强,工资按年涨”的确是可能的,却不是必然的。在遇到发展瓶颈或黑天鹅事件时,预先布局以供选择,无疑是抵御风险更稳妥的办法。
2、附加生活成本高,收支平衡难
“每月的工资,它只是在我账户里短暂停留了一下。”
好友张曼处于职业上升期,随着收入提高,需要经常面见客户的她想打造更精英化的形象,工资都变成了置装费。时尚品味提升的同时,花销越来越大,常常一分都攒不下。
近日,智联招聘发布了《2021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》,一季度全国38个核心城市中,北京以12067元月平均薪酬位列第一。
一位深圳职友坦言:“工资一万多,扣除食宿瞬间只剩下⅓,还要养车养房还贷款,逢年过节、社交聚会、买衣买鞋,算下来啥也不剩,还得确保不得大病。”
有些职业性质特殊的工作,比如采购,公司预借款不足、自己垫付是家常便饭,赶上报销流程复杂或延迟,自家孩子和老人的开销都要受影响。
薪资到账,瞬间花光,入不敷出。以工养贷、无法节流,是形成薪资数字焦虑的重要因素。
3、个人空间被压缩,创造力削弱
内卷时代,打工人的现状是:即便想使收入多元化,但是主业不允许。来之不易的休息日只想躺平回血;如果碰上要求经常加班的老板,更是如陀螺般不得喘息。
从事新媒体行业的盈盈,虽有双休,但公司账号全年日更。有一次老板在周六早上通知露营团建,正好赶上盈盈当班,想请假却被驳回,她只好带着笔记本在行进途中赶稿,即便强忍眩晕,还是吐了3回。
前阵子,在网上看到“爬长城爬一半还得加班”的新闻时,深感打工人的不易,心酸不已。
多少休假,最终演变成为异地加班。时刻被支配,久而久之必将引发职业倦怠,若不能在夹缝中主动激发新动力,更难形成开拓领域的上进心。
如何改变“自费上班”的现状?
1、停止对“伪体面”的追逐,开启精简模式
这届年轻人,信奉“贷款省钱”。
据数据显示,95后易被种草且剁手欲望强烈,超前信用消费越发普遍,43.3%的年轻人认为使用信贷产品是更精明的消费方式,其中50%的职场95后认同这一理念。
《奇葩说》曾有一个辩题是“年轻人要不要精致穷”,当你的收入仅能维持生存时,不要盲目跟风高消费,外表光鲜、内里千疮百孔的“伪体面”并不会受人尊重。
比起制造虚假满足,更该学会如何精简生活。
《凪的新生活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我每次在SNS上,看到有人上传去旅行的漂亮照片时都会想,然后呢?我知道就算你去了远方,也和原来的你毫无两样。”
精致并非掏空口袋去支撑面子,而是减少无意义的追随和炫耀,在吃穿住行上注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,纠正错误的消费模式,为“开源”清除不必要“外流”,以谋长远计划。
2、正确理解“财富自由”,明确工作目的
如果问你为了什么而工作,大部分人的答案一定是赚钱,那么赚钱的意义呢,我想不仅仅是生存。
比如一个实习生很穷,他该怎么办?这要看他对贫穷的反应,是革命还是认命。
革命就是如何改变,认命就是按部就班、赚死工资熬年头。而如何改变,终点在哪,要看个体对财富自由的理解。
《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》指出,中国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为1900万元。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化结果,其中还包含过程中原始资本、投资风险和时间累积等因素,况且拥有1900万高净值收入,普通人本就难以企及,大可不必焦虑。
我们该创造的,不是赚到一定数目的钱然后随便花的自由,而是用一份时间裂变出其他收入的自由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是财务出身又酷爱写作,可以在考完CPA后,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开启知识付费专栏,把一次课程卖给多个对象。
保持心态平稳、依照优势去发展可以期待的“自由收入”,比着眼于绝对的“收入自由”更加重要,也更具普遍适用性。
3、跳脱“工具人”宿命,关注自我成长
打工人经常感受着被支配的恐惧,被老板支配、被工资支配,最后在无奈中沦为“工具人”,感叹就这样了,不然还能怎样。
就像前几年,某市撤销路桥收费站时,工作人员反对道:“我的青春都献给收费站了,我现在36了啥也不会……”程式化、重复性强,这就是此类行业消磨人的地方。
人工智能终结的不是行业本身,而是忽视成长的人。事实上,普通岗位也能激发主动性,争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。
就像被杭州市评为高层次人才的快递小哥李庆恒,他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了极致,不仅能背下杭州所有邮编、电话和机场代码,还积极参与职业竞赛荣膺省级“技术能手”,获得令人羡慕的100万购房补贴。
荣誉与红利加身的他没有停歇,在去年底实现了“大学梦”,收获了人生的又一份惊喜。
由此可见,不是人人都可以跻身互联网大厂,但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匹配价值、试练绝活,做好这道职业乘法题。
面对“自费打工”的职场窘境,与其自嘲、抱怨,不如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,抓紧时间与机遇向上生长。在快节奏的间隙里找到新动力,经营自身,打好“翻身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