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9-11月份都是离职的求职的高峰期,很多HR会烦恼人才招聘的事情。老员工也会选择离职。
相比招聘人才来说,公司留不住人才是HR最头疼的事情,公司人员流动性大是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事情。
因为员工离职并不是简单找人替补就可以的,一个员工离职的成本到底有多恐怖,看完下面四点你就明白了!
1
《财富》发现,员工离职后,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,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150%,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。
1、核心员工的离职影响经营
核心员工有企业的核心技术傍身,这样的员工离职,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。
还记得此前看过一条新闻,一家工厂核心技术员离职,最后工厂全部瘫痪,请外籍专家都误解,最后还是高薪将那离职的核心技术员工请回。
为此耽误生产近半个月,有些掌握客户资源的员工离职,会带走大量的公司优质客户,公司经营也受较大影响。
这样的核心岗位人才的流失,直接影响的是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,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。
其次当一些重要的中高层人员离职,对于企业不仅出现人才断层,还会影响企业人心的稳定。
如果中高层人员离职跳槽其他企业,可能会造成商业机密外泄和客户资源流失的风险,从而削弱企业市场竞争力。
核心技术员工离职还可能会带走一批人甚至一个团队。
这对员工凝聚力,客户满意度都会造成影响。
2、员工离职的招聘培训成本
新员工入职,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入职。
核心人才的流失,花1-2月招聘,3个月适应期,6个月融入公司。正式入职后还要投入精力进行岗位培训。
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具体表现为新员工入职培训、新员工岗前技能培训、新员工企业文化融入培训、新员工适应性培训等。
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,企业都要支出一定费用,包括培训前的资料的准备,培训老师的聘请以及培训期间所产生的其他费用。
若员工离职,企业之前在他们身上所投入的培训成本将付诸东流,重新招人又会导致企业培训费用上升。
3、新替补员工工作产出低
老员工企业各项工作等已经非常熟悉,开展工作效率也很高。新员工经过短期培训,但也要经过几个月的试用期。在试用期没有较大的产出,对公司来说是亏本的。
其次,替换成本高,企业要招聘,就需要成本支出。
比如发布招聘信息的招聘费用,通知求职面试的通讯费用,面试的时间成本,录用新员工的管理成本等。
比如企业对外发布招聘信息所产生的招聘费用、邀请求职者面试所产生的通讯费用、面试求职者所产生的时间成本、录用新员工所产生的行政管理成本、为录用新员工所产生的会议成本等。
至于替换成本到底有多少,据美国劳工部的估计,替换一名普通跳槽员工的成本约占员工全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。
4、离职员工的消极情绪影响其他员工
要离职的员工,在离职期间通常会状态不佳,对公司的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。这在无形之中影响在职员工工作表现和工作投入度,进而也产生离职的想法。
虽然很多公司在新员工入职时对离职不要大肆宣扬做了说明。但是依然做不到悄无声息地离开。
2
如何留住人才
细算下来,才发现员工离职的隐性成本如此之高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员维护的重要性(招聘后的留人机制),留人比招人更重要
1、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
员工的离职原因只有两点最真实:
钱,没给到位
心,委屈了
员工与企业是雇佣关系,也是利益关系,两者相互成就,相互促进。
对于员工来说,升职加薪是对自己的肯定,但是单纯的加薪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。
工资高,工作不喜欢,也是白费苦心。
管理者必须从员工的兴趣出发,发现员工的优势,弄清楚员工究竟擅长什么,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否发挥所长。
只有设身处地地了解员工的需求,并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,公司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。
2、信任员工,关注员工的成长
信任是也是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基础。信任不分老员工和新员工。信任会影响到员工和团队对企业的忠诚度。
很多企业对工作一两年的员工,没有关心员工的成长,只希望员工可以加班加点干工作,但丝毫不提薪资福利,这样就很容易失掉民心。
其次,员工在公司工作一定时间后,会为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感到困惑。
这时候企业要根据不同层级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,让员工不断的充实自己,只有员工更优秀,才能产出更大价值。
3、建立特有的企业文化
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员工带来愉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,就像是心灵鸡汤一样。
而人们其实是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乐于“消费”这样的鸡汤的。
华为的“狼性文化”,虽然被很多人骂“强制加班”。但是,华为的工作强度和薪酬是成正比的。正是因为狼性文化的激励,才能让华为成功走向世界。
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归属,开明合理的公司制度才能让员工更加忠诚。
数据证明,有浓厚企业文化的公司更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,更容易建立一种信任,所以企业的HR也应该认真建设企业的文化氛围。
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说“你必须不停的奔跑,才能留在原地”,你喜欢岁月静好,而事实上世界在大河奔流!
因此,作为企业,要主动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,正常的人员流动有助于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,但企业更应该重视离职成本。